文/陳櫻慧
翻黃泛黃的書頁,看得出來,這本書在圖書館被多人借閱的痕跡。《兒子的大玩偶》原著,被改編成繪本、電影,這篇文章裏的背景文字,直至我親眼翻開閱讀,才知道它與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有著多麼深厚的連結,而文字背後的情意,卻又是國際每個角落所能互通了解的。也正因為如此,這篇文章受到許多人的關注,繪本、電影也更榮獲許多奬項。
本文的創作背景正值台灣從農業社會要將轉變為工商業社會的過渡時期,新舊社會的轉換交替時期,許多平凡老百姓的生活都在貧困的環境下努力生存著;文中的坤樹就是一例,他找不到工作、無所事事,但內心對於生活的焦躁不安與無能為力,反映在他每天日復一復於街道上行走的時光,日子是難熬的,除了不停的走路才能夠讓他減緩一些些無所適從的困窘。終於,走路除了不停地走,還能夠做些什麼事吧?坤樹心裏想著,便也隨之出現“活廣告”的主意,到處走訪廣告主,接到幾個廣告的缺,開始坤樹對鏡裝扮、梳化的生活,這樣的工作,是還沒有人去做的活兒,穿著引人側目的奇怪服裝,臉上點劃著小丑濃妝,眼睛旁的黑水滴,是他心底流不出的淚。雖然坤樹接了這份工作後,開始後悔,但為了家庭、小孩的生活,他還是日復一日地走在街頭的每個角落,即使被恥笑、即使與大伯切斷親情,他克服著種種不被認同感,為著一份生活的薪水,坤樹還是找到了存活的方式,如同一株石頭下的小草,始終可以找得到縫,見著陽光。以現在的觀點,坤樹是勇敢而且靈敏的,走入「藍海」,一片無人敢做、也或許沒人想到可以做的工作;但大時代的保守風氣,讓他承受著像頂著小丑妝般抬不起頭來的無奈;殊不知,這樣的“活”廣告,也為當地小鎮帶來樂趣,為別人帶來樂趣的人,心裏頭卻往往是最悲傷的,這也是為何許多喜劇演員最後往往無法繼續自己的生命。但坤樹有了阿龍,他的兒子;他成了兒子最喜愛的大玩偶,偉大的父愛,讓他漸漸在這樣的小丑角色裏有了喜悅,對街頭上纏擾著他的小朋友,也開始有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