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櫻慧

 

書名:《小怪物來了!》

作繪者:文/曹俊彥、圖/曹益欣

出版社:小魯文化

  《小怪物來了!》這本書是舊書新出,早期於1994年為曹俊彥老師與李謹倫合作,由光復出版社出版;可惜,隨著該出版社經營不善倒閉,這本書也隨之成為絕版之作,好故事變成不為人知的壓箱寶。
 

所幸小魯文化編輯群的慧眼及用心,把曹老師的壓箱寶再度搬出來,將早期的絕版作品,重新以系列規劃出版,《嘟.嘟.嘟》、《別學我》、《你一半我一半》、《一條尾巴十隻老鼠》、《切切切》……等,都是寓教於樂的絕妙好故事!而《小怪物來了!》就是其中一本!唯一不同的是,這本的畫作全數重新繪製,由曹老師的女兒,曹益欣小姐擔任繪者一職。
 

《小怪物來了!》具備遊戲繪本的特質,而「裝扮」主題更能與孩子經驗互通;一本好的寶寶書,最重要的兩項特色都有了,自然能夠引發孩子的高度互動。從聊天中瞭解孩子們對「小怪物」的認知、想法、心理,及「假裝」、「真實」間的區別,還有孩子曾經裝扮過哪些角色及理由,而「猜謎」、「想像」更是本書引導進行的活動。
 

從封面三隻造型可愛又怪異的小怪物看起,小朋友能夠從繪者故意在怪物身上顯露特徵,略猜得出這些是「假裝」的怪物,因為有些看起來像貓、有些看起來像兔子……,繪者以符合3-5歲理解的隱晦圖像,在整本書裡跟孩子玩遊戲。打開書本的糊貼頁,看似豬媽媽平淡無奇的晾被單舉動,其實整個畫面都隱藏著詭異的氛圍,不論是身旁放著「衣服」的臉盆,或是身後那棵長得像鱷魚的大樹,在藍天綠地裡,巧妙地舖成故事的氣氛。
 

書名頁中將鏡頭拉進,突顯「鱷魚樹」(以容我姑且如此稱呼),而草原上悄悄爬進的影子,仔細一瞧可不是樹影,這條詭異的故事線,在這裡被拉扯得更明確!故事開始於豬媽媽坐在小傘下縫衣服,作繪者即在此處暗藏玄機,但又將讀者目光帶往被單後面出現的剪影,並發出「窸窣窸窣」的聲音,引發孩子對這剪影的想像。
 

書香協會、誠品東湖店說故事的時候,除了一開始準備進入故事時,與孩子們的主題討論熱烈外;到了正式進入後,小朋友看到剪影便七嘴八舌地猜測,由於特徵很清楚,所以大部份在這個階段,都能夠猜對八、九分。而若沒有猜出來的,故事裡也安排了線索;接著從被單後面跳出來的小怪物,少了被單的遮掩,外顯的特徵更多了,例如:眼睛、牙齒、腳底…。但是,就在小怪物要把豬媽媽吃掉的時候,豬媽媽說:「別吃我,別吃我,我給你一樣好東西吃。」而這樣東西,是更具體的提示,最後,小怪物便「一蹦一蹦」地跳走了,又是一個提示。
 

而這樣的四拍節奏,持續了三種動物,分別是:兔子、貓咪、小狗。故事因為節奏感的改變,步調略為緩慢了下來;豬媽媽持續縫製的衣服,有了奇怪的圖案,孩子們搶著回答:有眼睛、還有手……,思考快一步的可能會說:豬媽媽在縫大怪物!會心一笑的我,實在不得不佩服作繪者舖陳的功力,及孩子們優秀的想像力。
 

被單後面的腳露了餡,大部份都猜得出來是小豬,有些則認為是羊咩咩;不管如何,捧著花的小嘟嘟從被單裡走出來,一旁卻出現了豬媽媽「做的東西」,這裡應是作者反呼應之前豬媽媽「拿出來的好東西」。但這個四個眼睛、大嘴巴、大手的的怪物,在畫面的配置上被放在最左邊的不顯眼處,讓故事有了往後繼續走的理由。
 

最早在書名頁出現詭異的「鱷魚樹」,此時點明了它詭異的原因。三隻假扮成小怪物的小蹦蹦、小咪咪和小汪汪,都把面具脫下來,正在這大樹下玩耍;因此,書名頁或糊貼頁看似安靜的鱷魚樹,之所以能蘊釀詭異的氛圍,就是因為「正準備出現小怪物」的緊張感。但是畫面帶到了此處,鱷魚樹便不再有恐怖的感覺,反而是種戲謔的趣味。
 

可是故事還沒有完,小嘟嘟從書頁的左邊,以四連幅的畫面,跑到最右邊,大怪物的形體也愈來愈靠近,甚至局部放大大怪物恐怖的大嘴及牙齒,製造了故事的第二段小高潮;可是小嘟嘟的表情並沒有很害怕,帶著笑容的表情,即使我還沒翻過書頁,孩子們便能輕易猜到:大怪物是豬媽媽假裝的啦!謎底在故事最末揭曉,以上下兩橫幅,點出歡樂的遊戲感,最後在豬媽媽愛的擁抱裡結束!書底的糊貼頁,也呼應了這種歡樂;而封底胖胖的大怪物,身後還躲著小嘟嘟,彷彿在告訴小讀者們:一起來玩遊戲吧!
 

通常故事講到這裡,還可以跟孩子們玩共構「大怪物」的遊戲!讓孩子們發揮創意做出各式各樣「小怪物」的動作,再一起變成大怪物。但是這遊戲要視現場孩子的理解度做調整,因為當我在書香及誠品東湖店的兩場說故事活動時,同一個遊戲就產生兩種玩法,卻同樣達到想像與遊戲連結的目的,為故事做一個熱鬧有意思的結尾。


  也許,正因為小聽眾團體的差異性,產生不同的回饋與反應,再即興變化帶領思考與遊戲的方式,這就是「說故事」之所以迷人的地方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櫻慧 的頭像
    陳櫻慧

    與故事為伍的人★陳櫻慧★

    陳櫻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