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櫻慧

 

  一年一度,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國際論壇,已經算是年度大事!從1400人的出席率,可以見得影響力及指標重要性!這次參加這場論壇,收穫非常多,講者的演講內容十分親近,不會令人感到艱澀難懂,而且提供實際的操作方法,雖然不是教學體制的第一線,但身為母親、創作者、說故事人、推廣親子共讀者……等多重、但目標一致的角色,依然有滿載收穫,迫不及待地想試試運用這些方法的效果。

 

  早上及下午各有一場針對推廣閱讀的典範學校、教師頒奬典禮,流程簡單隆重、亳不囉嗦,看到PPT,我真的很感動,原來在這塊土地上,有那麼多人在默默努力著,真的要用力地拍拍手!第一場的講者,是來自英國讀寫能力協會的泰瑞莎.克瑞 明 教授,她朗讀一本圖畫書做為開場,在演講過程中也隨時開放1~2分鐘讓學員有分享的機會。提出「閱讀教師」的機制,並鼓勵閱讀多元化,把兒童文學當成教育的工具,而大人平時讀的書,也可以是閒暇時的興趣讀物。

 

  同時,她也分享在英國教師帶領閱讀的操作方法,先請孩子寫下6個作者的名字,並找出3個可閱讀、但不閱讀的孩子,請教師先分享自己每天早上在讀的書或文章,讓孩子也知道老師們都讀些什麼書,再相互討論分享,用讀者的角度來進行教學,因為除了教科書外,其實閱讀的範圍可以更寬廣。

 

  除此之外,教授也分享多元化的帶領技巧。

1、用一整面牆,張貼孩子與父母在家閱讀的景象。

2、設定主題,例如:極限閱讀,在雪地裡進行閱讀活動。

3、在書櫃上的書附上筆記,或空白便條紙,孩子隨時可寫上心得,而下一位借閱圖書的人,也能看到筆記,因而產生互動。

4、用開放的態度教導閱讀,並提供選擇,例如:提供三本書讓孩子自己挑想看的書。

5、用一個大時鐘海報,讓孩子標註24小時內的各時間點,所閱讀的書或文字。

6、閱讀河流River Reading,用河流圖示的大海報,張貼孩子們多樣化的閱讀內容。

7、韻律式的文章或歌謠,能夠和孩子一起跳舞、感受節奏,也是一種文字表面之外的閱讀方式。

8、在閱讀之後,提供開放性的提問,讓孩子進行思考。

9、讓孩子把自己正在讀的書帶到學校,在教室裡相互分享、討論,讓閱讀更有趣。

10、     書毯:把每個孩子喜歡的書全舖在地上,蓋住教科書,成為一片書毯,再讓他們花五分鐘,從中找一本來分享。

11、     想像:在讀故事前,可以先帶著孩子想像手裡的書,有拉鍊及鎖匙,在還不能打開它的狀態下,先看看封面、封底,揣測這個故事的內容,然後就先擺個一、兩個星期,再拿出來講!講的時候,也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書不小心弄破了,這本書旁邊的小天使,翅膀就會破掉,用以提醒孩子珍惜書本的概念。

12、     找年紀較大的孩子,陪伴小小孩唸書,可以產生很好的互動閱讀。

13、     演出故事內容也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14、     Our Reading Tree:以海報紙在牆上黏一棵大樹,把老師自己喜歡的書,貼在牆上。

15、     孤島文本:「如果有一天去到孤島,會想要帶什麼書呢?」讓孩子想像小島,畫上旗子,並在旗子上放自己愛讀的書,老師就有機會瞭解孩子的想法及喜好,因為這本書通常會是他們最有感情的一本書。

 

教授認為,孩子也是「自由的讀者」,擁有讀者的權利,所以應該要讓孩子保有「放棄」或「只讀一部份內容」的選擇機會,因為有時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放下這本書並不是件丟臉的事!同時,也該孩子選擇在哪裡看書,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引導方法,讓孩子覺得閱讀很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事!

 

結束了來自英國的觀點,接下來是由國內林真美、幸佳慧、劉清彥等三位老師,分享各自推動閱讀的經驗。成立小大讀書會由來已久的真美老師,朗讀《永遠吃不飽的貓》、《冬芽合唱團》、《來跳舞吧》三本書,重現唸書給孩子聽的實境,強調「快樂」就是閱讀的本質;而,佳慧老師從瑞典名作《長襪皮皮》的作家林格倫開始聊,帶出瑞典之於兒童人權的教育觀,並實際探訪瑞典為紀念林格倫所打造的皮皮小屋,可以隨小屋內的列車,邊聽林格倫親自錄製的導覽,進入故事的實體世界,孩子可以像皮皮一樣,在屋子裡大玩特玩!加上她在英國推動閱讀時,為安東尼布朗策展的經驗,現在落腳於台南,打算將這樣的重現故事概念,也落實在台灣本土!另外,長期於教會帶領閱讀的 劉清彥 老師,對參加讀書會的孩子,在規則上的要求很嚴格,必須要看完書才能來參加;並認為閱讀應回歸文本本身,從《安娜的鋼琴》、《凱琪的包裹》、《喜樂阿嬤》三本書,來分享之於孩子所產生的行為改變,以旁觀者的角度,讓孩子於閱讀後自由地討論,對可能產生的行為樂觀其成,也擔任協助的角色。

 

下午的第一場,中國中研所南山附屬學校的李慶明校長用一首拉丁聲樂做為開場,並朗讀《我討厭書》當作引言,介紹校內推動閱讀的狀況。

1、校區內隨時有一座小木屋,屋裡放置圖書,孩子可隨時拿取,於一旁的座椅進行閱讀。

2、鼓勵老師以文學名著帶領閱讀,例《太陽背後》、《朗讀者》(電影:為愛朗讀)、名句或是詩歌,其中以《鐵絲網上的小花》引導孩子對納粹的認識,及思考「自由」的意義的課程案例,作為演講裡的分享。

 

除此之外, 李慶明 教授採開放性的提問,再以各種文學名著內容或名人名句,當作給孩子行為及思想上的典範,也提出「兒童應要有文化的閱讀」,三大核心:「詩」(美)、「史」(歷史)、「思」(智慧、思考、哲理)。

 

  最後,由日本教研所的有 元秀文 教授擔任壓軸。談到為提昇日本孩童的思考力,因此積極推廣閱讀,重視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強調用開放性的問題,來訓練孩子批判性的思考的能力,以培養未來解決國家問題的人才。在進行讀書會時,會讓孩子就:1.故事中登場人物的行動 2. 故事中的結局 3.如果自己是書中人物 等三面向來做評價,然後找出最好的答案。

 

  接著,更精彩的是,有 元 教授現場示範教學,朗讀新美南吉的作品(《貍貓變身》?),並請邀請上台的教師(三位女性、三位男性),把自己當作學生,隨著有 元 教授的帶領參與討論。

  有 元 教授建議閱讀活動的行進,有幾個重點:

1、大聲地朗讀故事。約10-20分鐘。

2、在開始會先提出認知類的問題,以確保讀者了解,聽取各種回答後,立即提供正確答案,以利閱讀活動的行進。例如:你知道什麼是木屐嗎?你知道什麼是武士嗎?並在故事行進中,插入開放性的問題,來進行閱讀活動,例:你覺得貍貓變成的木屐滾到樹下會怎麼樣呢?

3、小組討論10-20分鐘,練習尊重彼此意見,理解並解決問題。教授針對這些開放性問題,不會給答案,但會鼓勵、引導成員發表想法。由於現場沒有黑板,否則他會把大家的意見紀錄在黑板上,讓孩子討論5-10分鐘,或以分組討論的方式導出結論;若是低年級的孩子,則由老師當司儀主導流程,並寫下同學的答案,再加以討論,有時討論是沒有結論的,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價值觀、身份角色都有所不同。

4、最後,請孩子花費約10分鐘的時間,寫下對故事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 元 教授的演講結束後,主辦單位也很阿莎力地結束一整天的課程,但其實最後我還有一些疑問及想法,例如:有 元 教授將問題穿插在故事的行進,會不會影響孩子對教事內容的整體感的接收呢?我想,若能保有一些與講者互動提問的機會,就不會覺得有點惋惜囉!也或者,因為這場論壇,在台下學員間引發的討論,應該會更令人驚喜而精彩!但不論如何,還是要謝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能夠在一天之內,聽到英、日、中、台四方的論點,真的相當難得、精彩!重要的是,我還聽到許多好聽的故事呢!個人筆記及想法


p.s以上內容若有缺漏,或有任何想法,也歡迎留言回應.討論.分享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櫻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