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櫻慧

 

書名:《月亮是什麼味道》

作繪者:麥克.格雷涅茨

譯者:鄭如瑤

出版社:小魯文化

 

一向強調帶給孩子明亮溫暖的繪本世界,以黑色為封面主色的繪本並不常見,例如大穎文化出版的《三隻小豬不一樣》,也是經歷一番掙扎,才讓該書維持原法國繪者設計的黑色封面出現。
 

小魯文化這次出版的新書《月亮是什麼味道》,以黑色為底的封面非常搶眼!封面是個圓圓的大月亮,以棉紙抓皺繪製而成,讓月亮變得立體且層次豐富,主題性因色彩及畫面的配置而明顯清楚;月亮下方還有一隻「伸長脖子」的長頸鹿,暗示著故事的發展。
 

作繪者是波蘭人,曾移居美國,四十六歲時定居日本,此作品受到日本廣大好評,不僅是日本學校及圖書館的選定圖書,也是日本繪本賞翻譯類的得奬作品。故事開始於動物們很想知道月亮嚐起來是什麼味道,於是勇敢的小烏龜決定爬上最高的山上瞧一瞧,但是還是無法接近月亮,於是陸續找來了大象、長頸鹿、斑馬、獅子、狐狸、猴子、老鼠一起來幫忙;始終面帶微笑的月亮,很開心地和這群動物玩起遊戲,只要每多一隻新動物靠近,月亮就悄悄往後退一點,不讓牠們摸到。沒想到,作者最後安排了一隻小老鼠,這是整個故事的妙點所在,運用極大的體型反差,讓月亮失去警覺性,低估小老鼠的靠近,於是被咬了一口,月亮此時的表情笑不出來了,月亮不再是圓的了,而是缺了一角的弦月。


  可是,就這麼小小一口,讓辛辛苦苦想接近月亮的動作們開心極了,大家都覺得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東西」。最後,大家滿足地相互依偎在一起,睡得很香甜;可是在水裡游泳的魚兒,望著水裡就有的月亮,不明白為什麼大家要這麼辛苦呢!


  這兩段是很哲學的部份,為什麼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東西」呢?這是因為努力過後的果實特別甘甜吧!而且,小魚兒講的話,其實是有點問題的,水裡的月亮,只能看不能摸、不能吃,和小動物們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小魚兒不知道實體與倒影的差別嗎?還是,其實更想點出,與其汲汲營營要去摘那一小口月亮,不如好好欣賞這身旁近在咫尺的倒影,人生又何必只為了那一口香甜呢,這好像有點道家「無為」的思想意味!
 

這讓我想起在網路上看過的一則故事。有位成功的企業家,到小島去渡假,遇到島上的船夫,於是問船夫怎麼不想辦法多賺點錢,然後過著悠哉的生活呢?!但船夫說:我現在不就正過著這種日子嗎?!這繪本想傳達的意念,似乎兩者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但是,有趣的是,這本繪本並沒有因為深奧的大道理,而忽略小讀者的年齡層。全書幾乎採用遊戲的方式進行,運用各種孩子們熟悉的動物來堆疊,傳遞「努力」想到「吃」到月亮的節奏!從一開始有一雙雙看著月亮、咕嚕咕嚕轉的眼睛,在每一頁也會預告下一個動物的出現,而且利用動物體型的差異,來增加故事性,首先登場的是小烏龜,接著居然是大象、長頸鹿…,最後又回到嬌小的老鼠,彷彿可以聽到小老鼠咬下一小片月亮的「啵」的清脆聲響!究竟是什麼滋味呢?故事看到這裡,我也忍不住食指大動了起來,腦海裡想像著各種口感、味道,正是和孩子一起激發想像的絕妙之處。


  而月亮的表情,也是饒富意味的。從書名頁月亮複雜若有似無的笑容裡,就暗示了故事的轉折,不論是封面,或是內文頁,月亮的表情都是維持笑容的,直到被小老鼠咬了一口,表情產生轉變,在放大的月亮版面,與小老鼠咬到一片月亮的表情相對應,產生了種有趣的戲劇張力,最後月亮呈現弦月型態,也不再掛著笑容。從月亮的表情變化裡,也是一個和孩子一起揣測月亮心情的好線索。


  至於色彩部份,全書故事都在黑夜裡進行。黑夜裡掛著銀白色的大月亮,出現綠色的烏龜、灰色的大象、黃色的長頸鹿、……雖然都不是鮮豔搶眼的色調,但這些小動物在黑夜裡卻顯得特別清楚。構圖簡單而不失故事連貫性,月亮及動物的表情、動作,把細節傳達得很明白,足以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難怪 林良 先生在導讀裡,提到這是本「孩子看著圖就能說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櫻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