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櫻慧

 

書名: 歐 先生的大提琴

作者:珍妮.卡特

圖:葛瑞奇.高區

翻譯:楊茂秀

 

書中涵蓋的觀念

包容與寬恕。小孩與成人間的寬容、互敬,戰爭下相互依靠的勇氣。

 

故事摘要:戰火燎原的時期,一群小孩很討厭住同一棟樓的 歐 先生,總是不停地惡作劇;雖然偶爾惹來 歐 先生的一頓怒罵,但是 歐 先生選擇用音樂,撫慰人們在戰爭時期的不安,以巴哈樂曲來溫暖每一顆心。曾從已從軍的父親口中,得知 歐 先生背景的主角小女孩,畫滿一張觀眾贈花的圖片,來表達對 歐 先生,從排斥到尊敬的心路歷程;而 歐 先生在大提琴被炸毁後,也再度以一只口琴,回敬小女孩,化解了小孩與成人間的誤解,也傳達著在戰爭下的無限勇氣。

 

重點人物為小女孩及 歐 先生,數量不多,恰巧表達故事情節所需。小女孩惡作劇的舉止,能展現孩子的部份特質; 歐 先生孤僻的性情,在從頭到尾寡言的形象中型塑而出。但兩個人有所轉變,在於小女孩聽了 歐 先生的音樂,而 歐 先生也選擇在廣場中拉大提琴給大家聽,從此兩人關係產生轉變,氣氛也由原本的憤怒,轉為溫暖。角色從頭到尾保持了一貫性,而其轉變也合情合理,行為舉止亦具可信度。


  地點與時間是隱含的,但隱約可與1992年波士尼亞(Bosnia)在22位平民喪命戰火後,大提琴家史麥洛維克在塞拉耶佛街頭上,連續彈奏了二十二天的真實事件相聯結。作者用同樣的“勇氣”來舖陳故事,而背景則僅以歐洲風情呈現,不限定某一事件,能激發的是更多聯想。在故事裡,也把戰爭當時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傳達得十分明確,以戰爭及歐洲為整體背景。


  本書的序曲除戰爭現況的描述外,就是小女孩對 歐 先生的排斥與惡作劇;接著用 歐 先生到廣場拉大提琴當中段故事,引發其它人對 歐 先生安危的擔憂,卻又沈浸在音樂的美好裡,此時故事氣氛開始轉變;最後,以突然的一顆炸彈,炸掉 歐 先生的大提琴當轉捩點,再以小女孩遞上的一封信, 終以歐 先生的美好口琴聲當作出乎意料之外的完結。整個情節的舖陳是很明確的而且可信的。
 

整本書以偏褐灰、昏黃的色調進行,來呈現戰火及人們的低迷;而且是冬天,人們都穿著長外套,透露著寒冷的基調。只有在屋內時,才會有比較明亮一點的橘黃色,來表示「家是安全的場所」,但樓梯下的陰影及孩子臉上的惶恐,表示彈爭已肆無忌憚地延續到家裡。故事中段,色調開始偏明朗,不再那麼褐灰色,且有像彩虹般的色彩來作為音樂愉快的表現。故事後段,還有 歐 先生的微笑及口琴的音樂彩虹來作為明亮的結尾,而戰爭的無情似乎在此時都被拋開,勇氣戰勝了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櫻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