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櫻慧


  在這裡沉寂許久,其實是跑去生小孩了。在此之前,「生小孩」對於當時懷胎的我,只是一個「動詞」,外加後續的養育責任,雖然有著對新生命的好奇與期待,但總是模模糊糊,說不上來那是種什麼樣的心情,開心?興奮?……好像都不是。
 

  很幸運地,懷胎十月的過程裡,寶寶並沒有讓我承受太多的辛苦;即使是臨盆之際,也是只有陣痛罷了,而陣痛指數與真正自然產相較之下,似乎也還沒有達到極致,雖然當時痛的感覺,已讓我領教到「女人第一大痛」的皮毛。是的,原本我以「自然產」為主,但最後卻因骨盆太小,導致走向「剖腹產」一途,身為「自然產」的推崇者,這件事讓我著實有些遺憾,但寶寶出生後的接踵而來的酸甜苦辣,早就淹没了那些無謂的愁悵感。
 

而為何我對「自然產」有著頑固的偏執?輕鬆地「剖腹產」不是更快樂?!這件事若要分析,可能又得洋洋灑灑寫上一大篇,但今天比較想談的是「母愛」的議題。生完小孩後,最多人問我:「小孩很可愛,對不對?」、「看到小孩有沒有很感動?」、「生產完有沒有哭?」、「抱著小孩的感覺是不是很開心?」……,生產前也有朋友跟我說:「當寶寶出生的那剎那,就會忘記生產時的痛了!」所以,生產過程的辛苦,讓我心底默默期待著這種初為人母、第一眼見到小孩的感動。
 

經歷十多個小時的陣痛後,我被推進了開刀房,小孩從腹中被拉出,聽到洪亮的哇哇哭聲,醫生大聲地直問我:「有沒有聽到哭聲?!」我聽到了,我也哭了,但卻不是因為「感動」哭,而是因為不須再忍受疼痛所苦;當時,這樣的感受讓我自己很震驚,「為什麼沒有因孩子的出生而感動」????!術後,護士小姐在開刀枱上要我親親小寶貝,我也是匆匆敷衍而過,只想趕快好好休息,「生產」在當時比較像是完成了一件事,卻沒意識到是「生了一個小孩」。


  產後住院初期,剛開始與來訪親友閒聊,聽到他們去嬰兒室見到寶寶在哭,我並沒有反應,直到產後第二天晚上,我才發現自己還沒抱過小孩,也才驚覺寶寶在「哭」,與我沒哺餵她有直接關係。在坐月子中心期間,為能讓身體好好休息,與寶寶的相處時間並不長,每逢她哭哭或親餵不飽時,就是推回嬰兒室,此時我已有認知她是我的小孩,但對於如何照顧,我似乎仍處於袖手旁觀的階段。


  回到家後,在坐月子阿姨的協助下,開始學習照料她。向來,我都不是細心的人,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圈,我非常明白孩子的出生,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與原本的自由生活將有抵觸,雖沒打算當全職家庭主婦,但也老早做好心理準備,接受家庭的新成員,拉起袖子來平衡新生活。
 

可是,這件事情並不如我想像中簡單,心情也有了出乎意料的發展。坐月子阿姨離開後,小孩哭了要自己判斷、安撫,另一半不在家,除照顧小孩、做家事、幫自己料理簡單的月子餐、護理傷口、……等,凡事都得自己來!加上,自己給的產假結束後,也開始繼續撰稿的工作,我活像隻八爪章魚地忙碌著,對於幫小孩餵ㄋㄟㄋㄟ、換尿布、抱抱,都是必須做好的「工作」。
 

生產前就接受《從零歲開始》、《百歲醫生》兩書的育兒觀念,因此堅守原則訓練孩子的作息與良好的習慣,即使哭哭也盡量不抱,另一半的心軟,總招來我的一番制止;在反覆的育兒「工作」,加上嚴格遵守育兒態度的我,情緒開始低落,也開始對自己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愛小孩」?!因為,我並沒有「母愛」的感覺,一切對我來說比較像是「應盡的責任與工作」,雖然狠下心讓孩子哭啞了嗓子時,心裡非常難過,但仍舊對於自己的殘忍很是自責。


  隨著半夜起床餵奶的日子一天天過去,某天在孩子的啼哭聲裡,索性放下手邊全部的工作(包括身體及心理),專心一意面對眼前這個總哭得我心煩意亂的孩子;當她焦急地在我懷裡大口大口地吸吮著乳汁時,看著她小小的臉龐、小小的手、不及我巴掌大的腳ㄚ子,正視那雙明亮清徹無辜的眼睛,我的心底猛然一抽,想著:「這個小東西是需要我的……。」我心情意外平靜地,輕輕撫摸著她的額、頭,對於造物者的神奇,像是似懂非懂地笑了,一股暖意佔滿了心頭,原來能夠這麼抱著,是多麼幸福的事。


  對我而言,「母愛」這件事是透過相處與培養而來的,雖然有與天俱來的血緣之親,但真正的情感的產生,需要心無旁鶩與孩子交流,即使他還不會用言語表達,但透露的訊息已足夠讓一對用心陪伴的父母感受;「母愛」很自然,卻絕非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櫻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